20205考研政治真题:材料题

我国曾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,经过持续系统治理,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也谱写了许多动人的治沙故事。

塞罕坝人治沙故事可歌可泣。塞罕坝原是苍松翠柏的皇家猎苑,解放前因开围放垦和掠夺式采伐,成了风沙肆虐的荒山野岭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,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,1962年,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与当地林场职工组成了创业队伍,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帷幕。建场初期,气候恶劣,条件十分艰苦,塞罕坝人隼路蓝缕,攻坚克难,从“六女上坝”的无悔选择,到望海楼夫妻几十年的漫长守望;从爬冰卧雪在石头缝里栽种树苗,到顶风冒雨修枝防虫等。60多年来,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,艰苦创业,不断探索,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,为京津地区筑起了阻沙涵水的“绿色长城”。

“六老汉”治沙故事家喻户晓。甘肃古浪县八步沙地区风大沙厚,风沙常年吞噬着农田和村庄,1981年,“六老汉”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元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,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手印,卷起铺盖,背上干粮,毅然走进沙漠深处,10多年间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。之后,第二代、第三代也都陆续接过父辈的“接力棒”。40多年来,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,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43万亩,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,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,完成公路铁路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。

在建设美丽中国中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谷文昌率领福建东山县人民苦战十几载,遍植木麻黄,筑起绿色长城;山西右玉县的干部群众,一代接着一代,把“不毛之地”变成“塞上绿洲”;老干部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,义务植树造林22年,等等。

治沙实践证明,治沙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,更是一种信念、一种精神。

摘编自《人民日报》(2023年7月4日)、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4月11日)

请回答:

(1)如何理解“治沙人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树,更是一种信念,一种精神”?(6分)

(2)在干事创业中,新时代青年应从治沙人的事迹中汲取怎样的力量?(4分)
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